请输入关键字
“核科学家的摇篮”——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的创立与发展

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它的创建和发展与我国核工业及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该研究室自1955年成立以来,已经产生了13位两院院士,培养了五千多名核科学技术人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亲自为其题词:“核科学家摇篮”,如下图1所示。


1 朱光亚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成立四十周年的题词

从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还原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筹建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的细节。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在我国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根据党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培养核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同年5月,高教部即调浙江大学副教务长胡济民副教授、东北人民大学朱光亚教授、北京大学虞福春教授,在国务院三办领导和中国科学院与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协助下,由胡济民负责,开始筹建北京、兰州两个物理研究室。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物理研究室筹备工作报告》记载:“1955年5月16日,钱三强先生邀集了虞福春、朱光亚和胡济民三人在他的寓所会谈,钱先生传达了中央及高教部关于设立本研究室,培养原子核物理方面专门人才并进行一定的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意图,并就筹备工作交换了意见。当时确定立即着手进行以下工作:第一,修订教学计划草案;第二,本研究室建设的设计;第三,仪器、设备与图书杂志的订购;第四,研究室的组织方案及干部调配。”[1]

1955年8月1日,高教部正式发布通知[机综(55)字第854号],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立物理研究室,任命胡济民为该室主任,虞福春为副主任;同时决定从全国6所大学物理系三年级中选拔100名学生转学核物理专业,于1955年暑期后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进行培养”,如图2所示。[2]


2 高等教育部关于设立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的通知

1955年9月20日,北大物理研究室核物理专业第一批学生在科学院化学所大楼正式开学。当时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都是教师们克服困难、在极短时间内现编的教学讲义。根据留存下来的学籍档案可以看出,当时相继开设了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放射化学、原子核理论、(核)电子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加速器、辐射防护等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批核物理专门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7年8月,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合并到物理系、化学系,并于1958年9月首次面向全国招收新生。同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第63次校务委员会决定,“物理系分为三个系,同时将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含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并任命胡济民为原子能系主任,虞福春为原子能系副系主任”。[4]至此,物理研究室完成了“撤室改系”的全过程,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对外公开,并成为我国系统培养核科技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单位。

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从1955年成立到 1957年“撤室改系”之前,两年多时间里,总共为国家培养了650多名掌握原子能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输送到新建的核工业与原子能事业部门,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初期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核工业的创建及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5]

面向21世纪,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进行了新体制改革。2001年5月18日,成立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研究室在经历了“撤室改系”、“十年动乱”、“二次创业”后划归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必将继续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2]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题名:关于成立物理研究室的报告、筹备情况及高教部批示,档号:2051955007.

[3]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题名:胡济民、韩增敏、白晨曦关于物理研究室名称使用范围问题向学校的请示及江隆基的批示,档号:2011953016.

[4]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题名:北大校务委员会记录(第60次-63次),档号:2011958007.

[5]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题名:北京大学物理百年,档号:1GL004201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