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兰台系列讲座第二十讲“记得,还是忘掉——寻找教育学家邱椿”举行
2025.07.04


  2025年6月6日下午,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二十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小丽作题为“记得,还是忘掉——寻找教育学家邱椿”的主题分享与交流。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教育学院原院长阎凤桥,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副研究员蔡磊砢,校史馆副研究员林齐模和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等校内外领导专家及师生校友参加讲座,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张小丽主讲

  张小丽指出,教育学科被认为是20世纪初传到中国的“舶来品”,对这样年轻的学科来说,第一代教育学人的经历是学科应有的记忆,也是形成学科积累必不可少的台阶。邱椿被认为是具有真才实学且兼通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与华东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孟宪承一起被称为“南孟北邱”。因此,探寻邱椿的生平与思想对研究我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邱椿的求学及任教轨迹,与清华、北大及北京师范大学渊源最深。他曾就读于清华学校中等科、高等科,后前往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邱椿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学校大学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教授。1949年前,邱椿在清华求学8年,任教1年,在北大前后任教共12年,在北师大前后任教5年;3次游历欧美苏,共计8年有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直至去世。

  在核心传记性资料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张小丽展示了如何利用书信、自传、回忆录、档案馆、图书馆馆藏及各种期刊、报纸等不同文献类型的数据库追寻邱椿的时空轨迹,并以邱椿与胡适的交往为例探讨了通过挖掘点点滴滴资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可能性。

  张小丽指出,研究1900年前后10年出生的这代前辈学人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往往是在他们去世了几十年,相隔了两三代人后,我们才因斯人可贵而去研究他们。所以,这代学人的史料搜集就要像傅斯年提倡的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学者做研究就是拒绝遗忘,努力认识他们的真实样貌,知其行状、解其性情、述其思想。

  在交流环节,阎凤桥、林小英、蔡磊砢、巩梅等分别就邱椿与北大、教育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档案的保存与利用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学者交流

合影留念

  余浚感谢张小丽为还原一代教育学家邱椿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彩的分享,并表示,北大档案馆将进一步改进工作,努力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