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下午,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历史学系博士生邓成作题为“尺规春秋——北大工程教育的历史图谱(1898—1952)”的主题分享与交流。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工学院副研究员李咏梅、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清华大学校史馆李珍等校内外领导专家及师生校友参加讲座,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邓成主讲
邓成分享了自己关注北大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缘由。新工科迎来建设热潮,但关于北大工科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高等工程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研究北大工程教育的历史图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邓成认为,推进北大工科史研究离不开扎实的史料基础。他运用档案、报刊杂志、书信、日记、回忆录、文集、史料汇编等丰富多元的史料努力还原北大工科的发展历程。
邓成指出,北大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曲折多难。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先后三个章程中都提出设工科以开展工程教育。民国初年,北大工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向前发展,为当时国家工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决定裁撤工科,致力于把北大建设成为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23年起北大不再有工科毕业生,工科发展遭遇中断。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日伪占领时期的“北京大学”工学院作为北大工程教育的两系旁支继续发展。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52年,北大工程教育迎来了短暂复兴,马大猷出任工学院院长,工科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
邓成认为,北大工科建设的两次中断是时代因素与办学理念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新时代,北大工程教育应当坚持实践育人的基本导向,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从历史中探究经验教训,努力推动北大工科持续长久发展。
交流互动
合影留念
余浚感谢邓成的精彩分享和为书写北大工科史所付出的努力,并期待更多青年学者来到兰台讲座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