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邓小南教授“浅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档案’”主题讲座举行
2024.06.07

    6月7日下午,“6.9”国际档案日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邓小南主讲的主题讲座“浅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档案’”在校史馆首层序厅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继续教育部副部长迟春霞,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建勋,医学部档案馆副馆长王红涛,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长姜素兰,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档案馆校史馆工作人员、师生校友聆听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余浚回顾了“国际档案日”的设立过程,指出国际档案日是我们讲好档案故事、服务广大师生的良好契机。北大档案馆现存五大全宗十大门类,共计约40万卷档案,排架长度4000余延米,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档案馆将始终坚持服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宗旨,努力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

余浚主持讲座

    随后,邓小南为大家带来主题讲座。邓小南由历朝历代“档案”的载体、类型和档案管理机构切入,系统讲解了中国古代以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为代表的甲骨文、铭文、简牍帛书、碑刻、官私文书、墓志等多种档案文献材料,兰台、芸台、天禄阁、石渠阁、东观、甲库、三馆、秘书省、架阁库、龙图阁、皇史宬、内阁大库等历代档案管理机构;细致分析了古代史家如何利用档案材料进行史书修纂和校订;以宋代印纸历子和龙泉何氏家族宗谱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档案文献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档案的收集、抢救、鉴别、数字化等问题提出建议。这是一场历史学家与档案之间的深入对话,充分展现了档案“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意义。在提问环节,邓小南与师生围绕历史研究中的史料辨析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讲座活动现场

    讲座结束后,余浚介绍了邓广铭先生人物档案的整理修复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并向邓小南颁发“北京大学兰台学术顾问”聘书,欢迎她不定期来馆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助力学校档案事业发展。2022年,邓小南将父亲邓广铭先生的论著、讲义、研究手稿、往来书信、教学科研相关笔记、各类证书等共计2666件捐赠给北京大学档案馆,目前档案馆已经基本完成这批档案材料的整理、修复、著录和入库工作。

邓广铭先生档案整理修复流程

兰台学术顾问授予仪式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馆将继续收集好、守护好、挖掘好北大档案,为珍藏北大记忆,赓续北大传统贡献档案力量。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