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洁博士携新书《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从西南联大到北大的学生与社会》作了题为“第二条战线与北京大学”的分享与交流。学校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冯支越,历史学系教授王元周、臧运祜,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北大医学部档案馆副馆长王红涛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师生校友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北大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刘洁主讲
刘洁从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讲起,指出北大独特的历史地位是构成以学生为主导的“第二条战线”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第二条战线”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它酝酿于北大内迁的师生流亡途中,艰难的路程、贫困的生活以及腐败的政治现实共同催化了北大师生的革命觉悟。“倒孔运动”是“第二条战线”酝酿的起点。在西南联大时期,先后有三代学运骨干从事革命运动。但一直到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动,才使“第二条战线”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机。抗战胜利后,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在促成北大早日复员及夺回被占校产方面作出了重要突出贡献。复员之后的北大,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夺青年的隐蔽战场。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北大成为庇护革命青年的重要场所。刘洁指出,北大兼容并包的校风、活泼多元的社团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北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第二条战线”的发展及最终形成提供了有益条件。
讲座现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邹儒楠、董晓华、冯支越、熊冰雪、袁之杨等师生校友分别围绕档案材料的来源和使用、学生革命意识的形成、“第二条战线”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等问题与刘洁面对面交流。
交流互动
王元周发言指出,近年来一些相关人士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等个人材料的出版问世,对深入探讨北大校史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实际上,当时不仅是北大学生群体的集体“左转”值得进一步研究,教授群体也存在着革命意识萌发勃兴的问题。只有不断追溯阐释北大校史中的革命基因,才能进一步把握这些历史上的事件对当今大学内部组织机制的影响脉络。
王元周发言
余浚指出,刘洁的新书充分利用档案、日记、书信、报刊等多种材料,细致勾勒了从西南联大到新中国初期,北大学生群体中“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历史轨迹。越来越多与北大相关的多元材料的面世,对补足校史研究的缺失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有更多师生校友积极投身校史的探索与研究之中。余浚表示,本次讲座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兰台系列讲座第一次邀请年轻的新秀学者登台分享,愿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界新秀来到兰台讲座,分享档案利用和校史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走深走实。
余浚发言
讲座最后,余浚代表档案馆向刘洁赠送本次讲座海报,欢迎她今后继续来馆查阅档案,做出更丰富深入的研究,助力学校档案事业发展。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