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博雅博士后宋雪作题为“北大和燕大的双线故事: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的变迁”的主题分享与交流。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后勤党委书记张念梅、计算中心主任马皓、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长姜素兰、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师生校友聆听讲座。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宋雪主讲
宋雪通过精心整理大量档案、报刊、辞书和回忆录等资料,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从“Peking”逐渐成为北京的通用译名,到19世纪末“university”概念的引入与确立,观众们得以从中洞察新式教育的兴起和中西观念的交流互动。从1714年“Peking”一词即已出现在英文报刊中,到18世纪30年代起用例逐渐增加并成为“北京”的通用英文拼写,再到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所编《英华字典》正式将这一对译关系确定下来,一直到1958年在我国《汉语拼音方案》施行前,“Peking”作为“北京”的指称一直在地名中使用。而“university”概念作为西潮中引入的外来词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除增益“新名词”的知识建构之外,更折射出教育制度的转型与变革。虽然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其所著《职方外纪》中“university”一词即有“大学”译名,但全书各处并不统一。而在18至19世纪,与“university”相对应的用以指称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的汉语译词则十分庞杂。直至甲午战后日本知识的引介,在清季开民智、变科举的维新氛围中,日译词潮水般地涌入中国。“university”在明治日语中译作“大学校”,这一译名传入中国后也成为“university”的通用译法。在经历了近3个世纪的尝试后,借助日本资源,“university”及其相关概念终于完成了现代化转型,也为晚清科举停废后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工具和现实参照。
宋雪细致入微地逐步揭示了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这一名称的5种指称,分别是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在这些指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概念重叠与交叉问题,特别是在五四以后的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之间愈加严重,英文校名的歧义和可能带来的困扰成为两校间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1924年11月19日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正式致信燕京大学就此情况进行磋商,促使燕京大学董事会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决议将英文校名从“Peking University”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经过一系列程序,直至1928年燕京大学相关章程的修订才正式完成。但自1925年起,燕京大学校方发布的课程指南、学生手册等,即行改称“Yenching University”。概念的演变不仅折射出教育体制的转型,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宋雪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消除概念重叠带来的表述和研究上的歧义,清晰地呈现多元、复杂的历史图景。
讲座现场
报告结束后,宋雪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来自北京汇文中学校史馆的王苗老师感谢研究者对汇文书院这段历史的关注。王利伟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院系调整直至1980年间北京大学英文名演变的兴趣,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共鸣。还有观众希望了解燕京大学档案材料保存和查询情况,宋雪分享了查阅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相关档案资料的经验。
余浚代表档案馆向宋雪赠送了其在北大读书时的学籍卡复制件,并邀请她常回母校交流。讲座在欢快活泼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赠送学籍卡复制件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