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培养专家:新中国综合大学改革的苏联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举行
2024.12.26

2024年12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校史馆首层序厅举行。北京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邹儒楠作题为“培养专家:新中国综合大学改革的苏联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的主题分享与交流。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蔡磊砢,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于菲,教务部副部长黄宇蓝,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长姜素兰,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师生校友聆听讲座。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邹儒楠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院系调整的大背景。她指出,按照院系调整的安排,北京大学将原有的工科、医科等划出,调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文理科,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哲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力量,整合成了设有文科、理科、语言学三大类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家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大学这一时期告别了民国时期的“通才教育”,却又与院系调整后专门学院培养“学用一致”并且“立即可以担任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职务”的“专才教育”有着明显区别。

邹儒楠主讲

通过厚重的档案材料和广泛深入的访谈资料,邹儒楠带领现场听众回到70年前的历史现场,从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厚基础的课程安排、面向科研的专门化项目、分层大循环实验课程的设计、课堂讨论和习题课等课堂实习的设置、灵活考试制度的安排等多个角度回顾了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作为苏联式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方面进行的实践。她指出,北京大学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打造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各项能力,进而成长为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高深知识的专家,以满足国家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邹儒楠强调,通与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服务国家建设”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双重逻辑下,这一时期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专”是明确面向专精科研工作的“学用一致”的“专”,它所要摒弃的“通”是没有明确指向的、学非所用的“通”。然而,在“专”的背后,“通”从未离场,它指向宽广深厚的学科大类基础与专家独立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是因为越是专精问题的解决,越是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坚毅精细的科学态度、对全局的掌控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支撑。可见,“通”与“专”从来都是不可割裂的,“通”有利于“专”,“专”又借助“通”而深化。作为一个人应该接受教育的两个方面,“通”与“专”从来都应该同时给予学生。

讲座现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王义遒讲述了他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和科学技术代表团成员访苏的所见所闻,从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设计入手,分享了关于通识教育和专才培养之关系的见解,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刘云杉指出,过往的高等教育研究往往聚焦于国家政策方针的宏观层面,鲜有人能够深入到教学环节设置与变迁的具体研究之中,邹儒楠的研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论证严谨,不仅回应了基本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是如何设定,还深入探究了这背后的机理与演变。这样的研究虽不是热点,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时间越长,其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王义遒发言

刘云杉发言

余浚指出,档案馆作为学校直属单位一方面努力做好档案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的工作,同时鼓励老师们在工作之余利用档案展开研究。邹儒楠作为档案人做出了很好的研究,同时他也欢迎更多利用档案文献开展研究的青年学者来担任兰台讲座的主讲人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推进档案研究与学术研究。

讲座最后,余浚代表档案馆向王义遒颁赠2024年北京大学兰台贡献奖奖状,感谢王义遒多年来对档案馆工作的热情支持与无私捐赠。

颁赠兰台贡献奖奖状

此次讲座带领与会师生探索了新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后,档案馆将继续欢迎和延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持续为师生带来大视野、多学科、新角度的学术分享。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