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副馆长张向英、收集指导办公室主任张娜一行前往杨业治先生之子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杨行峻家中,现场颁发北京大学人物档案捐赠证书。
余浚向杨行峻(右二)及其夫人孙凤城(右三)颁发捐赠证书
此前,在档案馆校史馆原馆长马建钧的推动下,杨行峻及其夫人孙凤城向档案馆捐赠了杨业治先生人物档案275卷(件),其中包括大量老照片、《论音乐的美》手稿、《荷尔德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的比较》初稿、严宝瑜等与杨业治先生的往来书信等珍贵一手资料,以及西南联大时期的行李箱等实物档案。
余浚向两位老师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感谢。马建钧因有工作安排未能到场,余浚代为转达了其对两位老师的真挚谢意与问候。余浚表示,人物档案是北大学脉、北大精神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和体现,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档案馆历来十分重视人物档案工作,截至目前,已有60多位前辈先贤的档案资料入藏档案馆。档案馆始终坚持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接收入馆的人物档案予以专业整理、修复、保存,并在适当范围内提供利用。目前,档案馆已经完成杨业治先生人物档案的整理工作,后续将不断探索这批珍贵档案的合理开放利用,助推先生的学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在杨行峻家中,现场播放了杨业治先生人物档案整理展示视频。视频通过此批珍贵档案串联起杨业治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轨迹,生动展现了人物档案的丰富内容,也体现了档案馆对人物档案分类、整理、修复、保存的基本思路与工作经验。
现场播放杨业治先生人物档案整理展示视频
孙凤城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2—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余浚代表档案馆向孙凤城赠送其在北大读书期间的成绩册复制件,并向两位老师赠送了2024年度档案馆工作年报等。
赠送孙凤城在北大西语系读书期间的成绩册复制件
向两位老师赠送2024年度档案馆工作年报
杨行峻、孙凤城对档案馆专业细致的工作表示肯定与感谢。北大档案馆衷心希望、热烈欢迎广大师生、校友、社会人士继续捐赠北大人物档案及其他与北大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类档案资料,为传承与发扬北大文化、北大精神添砖加瓦。
附:杨业治先生简介
杨业治(1908—2003),字禹功,生于上海,原籍浦东。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为该系首届本科毕业生),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德语系学习,以中世纪德语文学为题获文学硕士学位。1931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文系研读,193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担任德语专业首任主任,1981年获聘新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生导师。
杨业治除精通德语、英语外,还开设过拉丁文、希腊文课程,掌握俄语、希伯来语等八种语言。新中国首部《德汉词典》是在他倡导和主持下,由全国高校德语学者集体编撰而成,编撰过程历时十余年。在文学方面,他翻译了莱辛、歌德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作品,对荷尔德林的研究尤为深入,代表作有《荷尔德林的古典格律诗》《荷尔德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等。他翻译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为音乐专业研究者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