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五讲“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举行
2025.03.31

2025年3月21日下午,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历史学系教授刘一皋作题为“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的主题分享与交流。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北京联合大学档案馆馆长姜素兰,中国政法大学档案馆馆长刘旭,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利伟,首都体育学院档案馆馆长王雁,华北电力大学档案同仁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师生校友聆听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刘一皋分别从“研究课题设想”“史料运用”“学术前沿关切”三个角度分享了研究心得。

围绕“研究课题设想”,刘一皋分析了书写历史与关照现实的紧密联系,指出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学生走在了社会运动的前列,而学生运动作为集体行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刘一皋探讨了集体行为研究的难点问题,如需要解决集体行为如何养成以及集体行为的行动力及组织和自组织能力问题,还需要准确把握和处理对人民群众作为集体的历史作用评价和对具体人群在具体事件中的活动评价不一致的矛盾情况。刘一皋认为,学生运动作为人民运动,既是革命史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革命史,其涨落和内容有自身的特点,群体的高流动性导致了运动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

刘一皋主讲

在“史料使用”方面,刘一皋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介绍了档案、日记、报刊等不同类型史料的特征及其局限性,指出材料选用往往决定研究内容及认知导向,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亦有重要影响,突显了历史学研究中多元化史料综合运用的重要性。他强调要进行“全景式”阅读,关注不同史料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碎片化和片面化的解读,构建完整的材料证据链,更全面地还原历史真相。

在“学术前沿关切”方面,刘一皋深入探讨了学生运动行为及集体行为的研究问题,包括口号的使用与转换、事件真相与社会情绪的相互作用、学生运动中的暴力与投机现象,以及如何在历史理论与现实发展视角下解释中国近现代集体行为的历史特征。他认为这些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呼吁学界关注相关领域的拓展。

讲座现场

在交流环节,与会听众就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集体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等问题进行提问,刘一皋逐一作出回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余浚代表档案馆向刘一皋赠送了其在北大读书时的学籍卡复印件,并表示,档案馆将继续推进兰台系列讲座的经常化、正规化,努力为学术分享与交流打造良好平台,他期待兰台系列讲座在青年学者与资深教授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新的面貌。

赠送学籍卡复印件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