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下午,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葛银丽作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19—1922)”的专题报告。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首都体育学院档案馆馆长王雁等校内外专家学者、档案同行及师生校友参加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合影留念
葛银丽主讲
葛银丽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进步的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萌芽”3个部分介绍了1919—1922年间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地学生继而工人、工商业者、市民纷起响应,迅速遍及全国。这预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在中国研究社会主义、传播苏维埃思想,试图与共产国际、苏维埃俄罗斯建立联系。
葛银丽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瞿秋白、张太雷、俞秀松等在这一时期逐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道路,促进了共产国际和中国的连接和交流。虽然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在初创时期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没有集中的领导机构,虽有革命的眼光和精神,却缺乏具体的行动路线。以阶级视角来看,这一时期的青年尚属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性质,但他们勇于尝试、大胆作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点点星火,终有燎原之势。
葛银丽强调,中国青年促进了无产阶级运动在中国的萌发,他们不仅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治上也是一股重要的参与力量。1922年5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革命纲领和章程,通过了一系列议决案,建立了组织体系,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全国性先进青年组织,成为我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交流互动
在交流环节,听众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涉及的国际背景等细节进行提问,葛银丽一一回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余浚感谢葛银丽以丰富的史料分享了主要基于俄国视角下中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并表示,档案馆将继续借助兰台系列讲座为学术分享与交流提供良好平台,期待兰台系列讲座能在资深教授与青年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展现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