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下午,档案馆兰台系列讲座第十七讲在校史馆一层序厅举行。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作题为“我的科研经历”的主题分享与交流。离退休工作部部长马春英、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冯梅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原书记郭瑛,档案馆校史馆副馆长张向英、贾永刚,校史馆研究员杨琥、副研究员林齐模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师生校友参加讲座。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王义遒来到校史馆
王义遒作讲座
王义遒以14个“故事”的形式分享他的科研经历。他回忆了青年时代进入科研的经历。程开甲先生所说的“做科研不要挑重要意义,专注一个问题深钻,就会有重要问题出来”点燃了他的热情,青年时代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耕耘为他后来在核磁共振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王义遒还回忆了20世纪60—70年代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原子钟时在频标研究上的推进与突破。20世纪90年代,王义遒转向冷原子研究。这一时期的部分研究尽管在实验上取得了成功,却因缺少理论证明未能及时发表,但他坚信“做科研就是要不断坚持”。
王义遒还分享了作为科研管理者的心路。在新世纪,他逐渐淡出科研一线转为科研管理者,不再申请课题,也不署名论文,但在调研规划、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推动“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平台。
从“啃俄语”的新手到频标领域的大家,王义遒用“专注”“坚持”“好奇”串联起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王义遒对科研的承诺、对自己的要求,他同样以这一名言寄语在场听众。
讲座现场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听众有感于王义遒几十年在做科研、做管理过程中的孜孜追求纷纷提问,王义遒一一作回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交流互动
讲座现场还举行了王义遒人物档案捐赠仪式。此前,档案馆接收了王义遒人物档案捐赠,目前已完成学术笔记、工作笔记、科研手稿等1200余卷的整理、修复、系统著录工作,其他捐赠档案的整理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余浚代表档案馆向王义遒颁发“北京大学人物档案捐赠证书”,并赠送王义遒当年入读清华大学的注册卡片复制件留作纪念。
向王义遒颁发“北京大学人物档案捐赠证书”
向王义遒赠送学籍注册卡片复制件
王义遒为档案馆题字